
10月19日股市配资开户,伊朗前外长扎里夫公开曝光了他了解的伊朗核协议的内幕,指责俄罗斯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甚至一直试图阻止伊朗与世界建立正常关系,这等于在伤害伊朗。
前言2025 年 10 月 19 日,德黑兰一场关于国际外交策略的闭门会议上,伊朗前外长扎里夫的发言打破了俄伊关系的表面平静。
这位曾主导 2015 年伊核协议谈判的核心人物,在谈及协议执行困境时突然调转矛头,直指俄罗斯 “长期以隐蔽方式伤害伊朗利益”,瞬间将两国战略合作的内部矛盾推向公众视野。
扎里夫在现场展示的谈判笔记复印件显示,2015 年伊核协议签署前的最后一周,俄罗斯曾提出一份修改方案,试图删除协议中 “伊朗可与第三方开展和平核合作” 的关键条款,最终因中、德等国反对未能得逞。
展开剩余86%他进一步指出,俄罗斯对伊朗的外交政策始终存在两条隐形红线:既不允许伊朗与世界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又避免伊朗与西方发生直接军事对抗,“这种平衡策略本质是将伊朗困在孤立状态,以维持俄罗斯在中东的独特影响力”。
这番言论直接回应了此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指责。一周前,拉夫罗夫在联合国会议上公开批评扎里夫设计的伊核协议 “快速恢复机制” 为西方制裁提供了依据,称该机制 “是伊朗外交的重大失误”。
扎里夫在此次会议上强硬反驳,强调这一机制的设立恰恰是为了取代俄罗斯与法国共同提出的 “更糟糕方案”,后者原本包含 “安理会可单方面启动制裁” 的不合理条款,“拉夫罗夫先生如今的指责,是在逃避俄方对伊朗造成的实质伤害”。
被揭开的协作阴影扎里夫的爆料将人们的目光拉回 2015 年伊核协议谈判的关键节点。根据他披露的细节,当年维也纳谈判进入冲刺阶段时,俄罗斯谈判代表突然提出要求,将伊朗核设施的监控权部分转交至俄罗斯原子能机构,理由是 “保障技术中立性”。
这一提议遭到伊朗代表团坚决反对,认为此举将损害伊朗核主权,双方僵持近 48 小时,险些导致谈判破裂。
更令人关注的是 2022 年维也纳会谈重启后的博弈。当年 3 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突然宣布会谈暂停,理由是 “存在未预料的外部因素”。
扎里夫在此次爆料中明确指出,所谓 “外部因素” 正是俄罗斯的额外诉求 —— 俄方要求美国书面保证,西方对俄的制裁不会影响俄罗斯与伊朗的贸易及军事技术合作。
这一与核协议本身无关的附加条件,导致美伊双方已接近达成的共识被迫搁置,“俄罗斯将伊核谈判当作缓解自身制裁压力的筹码,完全无视伊朗的实际需求”。
2025 年 10 月的制裁风波成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英法德三国以伊朗未完全履行核协议为由,强行推动联合国启动 “快速恢复制裁” 机制,重新对伊朗实施武器禁运。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虽公开表示 “不承认、不执行该制裁”,但扎里夫指出,俄方此前并未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阻止制裁启动,仅在制裁生效后表态反对,“这种消极应对让伊朗陷入被动,却为俄罗斯赢得了与西方讨价还价的空间”。
伊朗外交部事后统计显示,此次制裁重启导致伊朗当月石油出口减少 120 万桶 / 日,直接经济损失超 30 亿美元。
军演与泄密的反差图景扎里夫的指控与俄伊近期的高调协作形成鲜明反差。2025 年 7 月 21 日,里海海域曾上演两国联手的军事大戏,为期 3 天的 “CASAREX 2025” 联合军演中,伊朗北方舰队与俄罗斯黑海舰队精锐尽出,不仅演练了反海盗、联合搜救等科目,还实质性开展了封闭海域协同作战、多域情报融合等实战技能训练。
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里海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列席,这场军演被外界解读为俄伊 “抱团取暖” 的战略宣言。
军演背后是两国在能源与军事领域的深度绑定。里海盆地 18% 的全球油气储量成为双方合作的核心支点,目前里海油气管道年输送量超 8000 万吨,占两国能源出口总量的 34%,是抗衡西方制裁的关键通道。
军事层面,俄罗斯长期是伊朗的主要武器供应国,双方签订的战略条约涵盖防空系统、核能技术等敏感领域,2024 年俄伊军事贸易额同比增长 27%,达到 19 亿美元。
但扎里夫揭露的泄密事件,暴露了这种协作的脆弱性。他在发言中明确指出,俄罗斯曾多次公开伊朗的敏感外交与军事信息,包括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苏莱曼尼生前对莫斯科的秘密访问细节,以及俄乌冲突期间伊朗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的具体型号与数量。
这些信息的曝光导致伊朗与地区国家的外交互动陷入被动,还引发美国对伊朗相关军事设施的重点监控,“我们将俄罗斯视为战略伙伴,对方却将伊朗的安全利益当作外交筹码”。
伊朗议会国家安全委员会事后证实,2024 年因俄方泄密导致的伊朗外交被动事件至少发生 3 起。
裂痕中的博弈延续扎里夫的爆料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各方反应呈现明显分化。俄罗斯外交部在事发当天迅速回应,称扎里夫的言论 “充满个人情绪,与事实严重不符”,拉夫罗夫通过发言人重申 “俄罗斯始终坚定支持伊核协议,是伊朗抵御西方压力的重要盟友”。
俄方同时公布 2025 年对伊援助清单,显示将向伊朗提供价值 5 亿美元的核设施维护设备,试图以实际行动反驳指控。
伊朗国内对扎里夫的言论态度复杂。伊朗外交部未直接表态支持或反对,仅表示 “尊重前官员的个人意见,俄伊关系基于共同利益仍将保持稳定”。
但伊朗议会部分议员公开呼应扎里夫的观点,认为 “有必要重新评估与俄罗斯的合作边界”,呼吁政府在后续核谈判中 “减少对俄方的依赖”。
伊朗民间通过社交媒体发起的相关讨论中,42% 的参与者认为 “俄罗斯在伊核问题上存在利己行为”,31% 的人支持 “加强与中国、欧盟的直接沟通”。
欧盟与美国则借机发声施压。欧盟外交代表博雷利表示 “扎里夫的爆料印证了伊核协议执行的复杂性”,呼吁俄罗斯 “停止将核问题政治化”。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则称 “俄方的行为再次证明其不可靠性”,并表示愿与伊朗 “在排除第三方干扰的前提下重启直接对话”。
这些外部表态进一步加剧了俄伊关系的紧张氛围,也让伊核协议的前景更添变数。
结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矛盾公开化,俄伊双方仍未突破合作底线。10 月 20 日,即扎里夫爆料的第二天,俄罗斯能源部宣布将与伊朗联合开发里海新发现的油气田,项目投资规模达 23 亿美元。
这一动作被解读为双方试图 “管控分歧” 的信号,显示在美西方持续施压的背景下,俄伊仍需维持战略协作的基本框架。
参考信源发布于:河南省富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